close

 主題:少子化、高齡化對社會國家的影響?你應如何因應?

依照經建會的推估結果顯示,台灣人口零成長將提前三年(在民國一一一年)發生,民國一一二年我國人口將開始負成長。如果生育率持續創新低,除了人口提早進入負成長外,平均每位工作人口負擔上、下兩代依賴人口的經濟壓力亦將更為沈重。此外,又由於生育率持續降低,使得人口結構逐漸變成倒三角形,意即未來工作人口將逐漸減少,甚至無法負擔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的需求。

1.少子化嚴重而衍生的現象有:併班、減班、併校、廢校、超額教師、無教職師資、代課普遍化、小班制盛行、親師關係緊繃、教師兼行政等。但還有一個潛在危機,就是因為師資頻繁調動,引發師生關係疏離、教學品質下降。畢竟教師意識到自己的前途不穩,教學就難以付出熱忱。學生也會因為關係的斷裂,課程的銜接適應問題,導致學習效率降低。

2.育嬰與玩具產業勢必得轉型,例如兼營遊戲軟體業、一般成衣批發、一般家具銷售、事務性文具經銷、廣齡性娛樂商品等。嬰幼兒用品實為專一的產業,如不能即時開闢新的行銷領域,衰退的速度可能是最快的,儘管少子化前中期可以賺取愛子女心切家長的利基。

3.少子化對出版業的衝擊程度不甚大,因為轉型容易,可改銷售更合乎大眾胃口的書籍。但以編輯國中小教科書、測驗卷、參考書、童書的出版社受到的損傷最大,時間延長後,對編輯青少年刊物的出版商也會產生影響。

4.少子化對乳(酪)農業的衝擊是最微小的,奶粉、乳酪的需要幾乎是不間斷的,即使沒有兒童消費,許多人對牛奶的需要也甚為普及。流行的食品如麵包、披薩(義式麵餅)、西點都少不了牛乳製品,成人配方的機能性奶粉也十分符合大眾對營養的需要,除非人口嚴重負成長,否則不會有太大影響。

5.小兒科與婦產科無疑是少子化風潮下的苦主輸家。出生率下降,孕婦少了,接生生意也就流失了利基;小兒科因為沒有孩童看診,經營危機會迅速浮現。目前在臺灣,婦產科必須轉型成整型外科、泌尿科,甚至驗屍法醫,小兒科也必須轉型成家庭醫學科才能生存。而在另一方面,由於婦女在中年後容易出現婦科問題,她們在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懷孕,也就是沒有提供婦產科醫師工作機會,當她們到了中年需要婦科醫師時,會發現缺乏醫師。

6.子化造成中期影響會擴及工商服務與軍人公務界。但影響未必反映在人數,而是素質;由於過少的新進人口,單位在人才甄選上必須「照單全收」,同額錄取或從缺的可能性變大,素質也會因為參照母數偏低而漸降。若反映在國家考試,將無法選出堪用的公務人員、行政警察與專業技師。

另一波影響是高齡化,醫療科學的進步,現有人口平均餘命增長,衍伸出的高齡長輩照護問題與成本,對社會影響加劇,奉養的扶養比壓力越來越重。由於老年人對於經濟安全、安療養的需求增加,將導致政府財政負擔加重,尤其是福利津貼的支出或社會保險的給付。此外,隨著高齡人口的不斷增加,政府也必須加速照顧服務產業的發展,並提供適足的照顧服務。

 

台灣人口的社會問題,如何注意人口平衡,是避免過度衝擊的基本條件,規劃(高齡人口的健康照顧)與預防(提升生育率、勞動力維持)等多管齊下才能降低少子化的影響;然而全球都面對以下問題:在可以有效緩和少子化問題的關鍵時期,缺乏未雨綢繆的遠見並規劃相關因應對策;因此全球的少子化問題,年輕人要負的責任很小,畢竟生育是生物本能,唯有環境極差及非常絕望、才會讓年輕人違背本能。雪上加霜的是,相較於以少子化聞名的日本,台灣的生育率更低。其造成的影響是:許多年輕人在年輕時努力工作,但因經濟問題等多重因素對生養子女感到卻步,甚至有未來年老後缺乏經濟安全與醫療照顧等隱憂。面對「高齡化社會」社會所帶來的衝擊,政府首先應檢討現行的老人福利政策,並以社會保險取代津貼措施,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此外,對於目前各項社會保險(包含全民健保)的財務應力求健全,否則恐將損及未來退休人口的權益。再者,政府亦應儘速推動長期照護制度、開辦「長期照護保險」,以為未來「高齡社會」的來臨預作準備。

 

日本與台灣因應少子化現象之對策比較

  • 日本的少子化對策

 (育兒支柱:

1.地方/鄰里社區的育兒支援,如:提供各式各樣的育幼支援服務及網路建構的導入;

2.延長托育時間,彈性化托育時間與方式:充實幼兒的教育、托育與課後照顧政策;

3.充實兒童的醫療制度與健康支援;

4.懷孕與生產的支援:孕婦免費檢查的次數增加、生產後領取育兒補助金(三十萬日圓)的手續簡便化(行政與服務一元化)

5.營造育兒的安心與安全環境,如:普及育兒長期休假制度。

()  就業支持

1.支援年輕人就業與女性再就業;

2.企業公布育兒支援行動計劃的義務,如:延長育兒休假期間、增加育兒津貼或保証重新雇用由於育兒而辭職的女性職員;

3.育嬰假:「留職有薪」方案,婦女可領工作時40%的薪水在家專心育兒。

4.促進男性參與育兒的父親教育方案:強調男性也應配合調整其就業型態,並且設定男女必須取得一定目標值的育兒休假率。這打破了傳統將育兒工作全落在女性身上的固有觀念,也大大的減低了妨礙女性就業的因素。

()  家庭支援

1.推動生命教育:擬定兒童虐待防止對策以及對生命的重視;

2.支援母子(單親)家庭的自立對策;

3.經濟負擔的減輕,如:育兒減稅、兒童津貼增額等;

4.支援兒童學習。

 

  • 台灣的少子化應變策略

()育兒支持

1. 延長托育時間,彈性化托育時間與方式,如民國九十五年起,教育部鼓勵直轄市、縣()辦理課後留園服務,以支持婦女婚育,使雙薪家庭父母安心就業,並讓學齡前幼兒在健康安全之環境成長。

2. 增設多元托教體系,如:輔導地方設立公私立托兒所、並研擬開放各級學校均可附設幼稚園或「公辦民營」,以擴大幼稚園的容量。

3.生育補助津貼,仍尚未普及全台所有縣市。

4.兒童醫療:三歲以下與低收入戶兒童醫療補助。

()就業支持

1. 女性再就業:兩性工作平等法規定,不得規定或事先約定受僱者有結婚、懷孕、分娩或育兒之情事時,應行離職或留職停薪;亦不得以其為解僱之理由。

2.受雇者得申請兩年之留職停薪之育嬰假。

()家庭支援

1. 經濟負擔的減輕,如:教育部自九十年起推出幼兒教育券,及九十四年一月推出的「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與經濟弱勢幼兒的幼稚園學費補助,已明顯減低父母負擔以提升幼兒受教權;內政部則進行中低收入戶兒童少年生活扶助、兒童托育津貼、中低收入戶幼童托教補助等。

2.支援單親婦女,如:兒童幼教津貼,協助婦女照顧幼兒。

 

  • 比較與建議

(設置少子化專責部門制定應變政策

綜合中日針對少子化現象所擬定的各項對策與策略,可發現日本乃在少子化社會基本法下,整體思考,並有專責之機構;反觀國內,目前各項因應策略乃由教育部、內政部、勞委會所提出,因為各有觀點,因此落入「頭痛醫頭、脚痛醫脚、各吹各調」的危機,連目前為少子化研擬的政策方向,也是由各部會分為教育、人口政策白皮書,實在需要參考日本的他山之石,由行政院主導跨部會之少子化政策小組,提出切要的應變政策,如: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施行細則等及各種因應的配套措施,以求全面解決因少子化社會帶來的問題。

(養育責任社會化

目前台灣所採行的「補貼」方式,如:生育補助津貼,主要在於提高生育的利潤;但根據衛生署所做的調查不願意再生第二胎的原因,「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所佔的比重最高,加起來的百分比超過65%,如果能學習日本讓婦女「在產假」外,增列「陪產假」、「育嬰留職有薪」 及「育嬰津貼」等;而公私立機關團體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托兒措施,政府應給予部分經費補助,這些措施都有將養育費用社會化,實施後應將有激勵婦女提高生育率之效果。此也符合台北市研考會針對年滿廿歲以上、四十九歲以下民眾進行鼓勵生育措施相關政策滿意度之民意調查發現,若能實施「減稅或提高免稅額」、「彈性工時」及「產假或育嬰假」等三項措施,受訪者才會考慮願意多生一個以上的小孩。

()中央與地方的資源全力支援少子化社會對策

從日本的少子化社會對策,少子化不僅是有關經濟產業和社會保障的問題,也攸關國家與社會的存立基盤,社會整體的意識改革非常重要。少子化問題影響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必須長期累積努力,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人民團體,目前日本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邁出一大步,但反觀國內各大企業,卻仍與勞委會仍進行育嬰假之拉鋸戰,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導,使全國各行業與社團,都加入少子化的應變行列。
()加強宣導匡正人民的育兒觀念

1.日本的少子化對策中,加入了對人民的生命教育宣導,柔軟的讓人民注意生育不只是「津貼」、「補助」的問題,還包含了對生命的重視以及對國家的愛國表現,這樣的宣揚,是在我國少見的,應納入未來政策的研擬中,讓每一個人都能視嬰幼兒為國家未來之資產。

2.雖然社會的變遷,男性參與育兒的比例逐漸增加,但日本的對策中,立法男性參與育兒的義務與男女的相對育嬰假比例,則可以打破以往男性為育兒配角的傳統角色,降低女性的就業壓力,實為我國可效法之處。

 

結語
我國與日本同樣面對少子化之趨勢,但卻未有類似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整合性之對策計畫,只見到若干零星應變政策,一直缺乏具體、強制性高的相關法律之制定,更未見公布有決定政策方針與原則的「基本法」。日本由九零年代起,即開始重視並進行政策推行與評估成效,進行修正與補強,當前急速少子化的現實已迫在眼前,日本近年來的努力實可作為借鏡,請有關當局儘速決策為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韻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