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失智症應如何因應或預防
台灣已走向高齡化社會,「抗老」成為熱門風潮,越來越多的人不但在體力、外型上想留住青春腳步,更期望大腦也能常保新鮮,擺脫老年失智的恐懼。失智症是指大腦受到影響,若到達極限會讓人喪失認知基本技巧,包含記憶力、對人事地物判別力、問題事物判斷力、理解力、抽象思考能力、語言能力、及因疾病關係造成人格改變、精神症狀行為障礙等…並且再也無法從事日常活動的總稱。
- 疾病原因: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
- 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
- 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
- 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
- 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
- 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
- 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
- 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
- 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
- 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
- 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症、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
- 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
- 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
- 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
l症狀
記憶障礙.語言障礙.行為重複.被害心理.算術能力喪失.迷路.日夜顛倒.憂鬱.幻覺.妄想.偏執.無法自我照顧.步伐不穩.個性改變.情緒不穩
l好發族群
- 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
- 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
- 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
- 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
- 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
- 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
- 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l身心精神 常見疾病
*焦慮症 *憂鬱症 *失眠 *思覺失調症 *強迫症 *自閉症 *躁鬱症
*恐慌症 *厭食症 *失智症 *妄想症 *神經衰弱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失智症的診斷
- 病史詢問及智力測驗:確定病人是否有失智症及其嚴重度,並且排除憂鬱症及瞻妄。最常見的智力測驗為簡單智能測驗 (MMSE)及臨床失智評分量表 (CDR)。
- 血液檢查:確定是何種病症造成失智症。必要的常規檢查有血球檢查、生化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維他命B12濃度、甲狀腺功能、梅毒血清檢查、發炎指數。
- 儀器檢查:腦電波(EEG)、腦部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
|
|||||||||||||||||
|
- 如何預防失智症
近來不少研究顯示,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且小中風也會使失智症的症狀加重。因此控制這些疾病、清淡飲食等,乃是預防之道。多動腦、算術(如買東西、算錢),多作休閒活動(如打麻將),持愉悅心情,擴大社交網絡,多與親朋好友談天,遠離憂鬱症,使大腦永保活力。
- 如何預防正常的記憶減退?
我們如何讓大腦變年輕,保持腦部青春?
(A) 減輕壓力,以減少對記憶的干擾
1、 規律運動 2、 未雨綢繆避免壓力 3、 學習放鬆並定時為之
4、 睡眠要充分 5、 調整生活步調 6、 工作和休閒要均衡
7、 設定合理期望 8、 和別人談感受 9、 要大笑
10、若有焦慮和憂鬱現象要求醫
(B) 培養心智有氧運動
1.閱讀 2.繪畫 3.針織 4.園藝
5.下棋 6.玩拼圖遊戲 7.打麻將 8.上社區大學
(C) 食用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
1. 每天至少飲用六杯水
2、 事前規劃飲食,努力維持少量進食,兩餐間就吃健康點心
3、 不要吃宵夜
4、 避免壓力進食
5、 每天至少吃五份水果和蔬菜
6、 避開加工食品和升高血糖的碳水化合物
7、 要吃富含好脂肪的食物,每週至少吃魚兩次
8、 忌食動物性脂肪
9、 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
10、服用維生素C(500-1000㎎/每天)、維生素E(每天400-800單位)
(D) 體能運動能促進心、腦健康
1.一定要適度納入暖身和暖和運動階段
2、 穿著適當運動鞋和服裝,以避免傷害
3、 按部就班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和能量消耗
4、 把體能活動擠進日常行程裡:走樓梯步不要搭電梯,短暫休息時快步走
5、 每週至少有兩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習慣,每次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會使心跳加速或全身出汗的程度
6、 選擇較早或黃昏陽光不猛烈時運動,以達到適當陽光照射的優點
7、 選擇喜愛的運動和活動,這樣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E) 謹慎的藥物管理
1、 要知道自己所用的藥物主要作用及重要副作用
2、 保留相關包裝或藥袋,以了解自己所吃的藥為何
3、 作用在中樞神經的藥物,以少量使用為宜,如安眠藥不使用便停下來
4、 避免使用非必要藥物。使用任何可能影響記憶力的藥物之前,都要先詢問醫師
5、 妥善使用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來改善可能有的壓力或情緒問題,通常可 以改善記憶表現
- 如何增進記憶?
「多動腦,不會老」,幫助及加強記憶的方法有很多:
(A) 專注、放輕鬆
(B) 大聲複述或寫下來
(C) 使用記事本、掌上電腦、便利貼等工具
(D) 把東西放在固定、顯眼的地方
(E) 製作雜物名單
(F) 使用每天的工作計畫列表、事前預習
(G) 使用每週或每月的行事曆
(H) 請別人提醒或培養記憶夥伴
(I) 運用記憶方法
(J) 記憶訓練
- 如何減低得到失智症的風險?
許多研究已經提供我們很好的線索,那些原因及危險因子會讓我們增加得到失智症的機會,如果認真的預防,會大大的減低得病的風險:
(A) 預防及控制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
(B) 預防頭部外傷
(C) 戒煙
(D) 活到老、學到老
(E) 藥物或荷爾蒙的補充未有定論
- 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近年的研究已清楚的發現,由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會存著一過渡時期或狀態,被稱之為「輕度知能障礙」,長期追蹤發現每年約有15-40%會變為失智症狀態,於是這個前驅時期是否可作為失智症預防的另一個著力點,隨著早期或輕度失智症的藥物治療於近年的發展及使用,我們更努力的去尋找個案是處於「正常老化健忘」與「早期失智症」之間的「輕度知能障礙」個案,而開始藥物治療或加強預防的策略。
- 預防與治療
- 平日應減少對腦部傷害的行為,慎防腦部外傷。
- 心血管性疾病對腦部的傷害也很大,所以要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膽 固醇、高血糖,並避免肥胖問題。
- 平日勤於動腦的活動,如閱讀、創作、玩樂器、心算等,有益大腦健康,同時善用日新月異的資訊,養成終身學習的興趣。
- 多從事體能及有氧運動,如慢跑、舞蹈、健走、游泳等,有助維護腦中灰質和白質的容量,使大腦年輕化,就連散步也能適度激活腦神經,預防腦部萎縮。
- 把握清淡均衡的地中海式飲食原則,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魚、全穀類、攝取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適量的紅酒,對失智症有預防作用。
-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多和親朋好友聚餐聊天,亦可增進大腦血液流動量,降低罹病率。
- 個人心得與感受
台灣近年來已慢慢步入高齡化社會,老人照護的問題慢慢地受到重視,由於子女多為雙薪家庭,不得不把家中的長輩送到養護中心、養老院,或請看護、外勞來照顧。古人總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時候長輩們要的並不多,他們要的只是子女的一句:今天過的還好嗎?吃飽了沒?簡單的問候,足以令他們開心一整天。面對家中的長輩,為人子女的我們應該用心孝順,而不是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後悔也來不及了。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家屬來說,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喘息非常重要,還有對於疾病正確認識,以及正面積極的態度。對失智症患者抱持著「有多少能力,便做多少事」的精神,照顧者最後有可能必須接受患者失禁失能,但不管是甚麼狀況。都必須以尊重生命、人權和隱私的精神來面對。明天的事都是未知的,哪天我們會不會生病誰都不曉得,所以做好預防措施,減低得病的風險。